当前位置:首页 > 新桥动态 >

四川观察《牙医面对面》:早矫关键词,家长请收好!

2025-07-21 09:28

已接受 次咨询

  早期矫正是很多家长关注的话题,关于早矫的具体治疗方案、治疗年龄以及时间周期,家长们都了解吗?本期节目围绕儿童早矫的几个关键词,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本期嘉宾:

  周悦 新桥口腔成都总院正畸专科主任

  张程 新桥口腔成都总院儿童早矫医生

周悦医生(左)张程医生(右)

  【早期矫治,一般是指在哪个年龄阶段做矫正呢?】

  张程: AAO(美国正畸协会)推荐所有儿童应在7岁前接受正畸筛查,早期干预可改变颌面发育轨迹。乳牙期(3-6岁)可以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口呼吸、吐舌等),治疗前牙反颌(地包天)或后牙反颌、锁颌。

  再往后,孩子开始换牙了,这个阶段我们专业上称为混合牙列期。在混合牙列期早期(6-9岁),可以利用生长发育潜力协调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主要是上颌发育不足前牵引及上颌发育过度的抑制,以及上下颌骨横向不调,主要是上颌快速扩弓,引导恒牙萌出,如牙齿间隙的管理、埋伏牙的牵引。还有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口呼吸、吐舌等。

  到了混合牙列晚期(9-12岁),主要是协调牙列及颌骨的三维关系,比如上颌发育不足扩弓前牵引,上颌扩弓,下颌前导促进下颌生长发育,还有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吮指、口呼吸、吐舌等,这一时期也可以治疗后牙的反颌骨、锁颌,纠正功能性错颌,如功能性偏颌畸形。

  12岁以后,基本完成了牙齿替换,我们称为恒牙列早期。这时,除了反颌、地包天以及部分的小下巴还可以尝试进行干预外,大部分小朋友就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常规二期矫治——正畸治疗阶段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精细控制牙齿移动,把牙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给小朋友良好的面型和咬合关系。

  【做了早期矫治,为什么换完牙后还要再次矫正呢?】

  周悦:因为早期矫治时,孩子的颌骨和牙列尚未发育完成,恒牙没有全部萌出,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分成两个阶段来治疗。为什么不能等换完牙后再一起矫治呢,因为对于骨性问题如严重的下颌发育不足,如果错过生长改良的机会,未来需全麻正颌手术才能治疗。

  采用两次矫正,尽管整体的治疗周期较长,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长潜力,降低未来的治疗难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分阶段矫治,本质上是先解决骨骼发育问题,再解决恒牙牙齿排列问题,符合儿童颌面部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因此,分阶段正畸治疗(两次或多次)是常见的临床策略。

  【在不同的阶段所做的矫正治疗是一样的吗?】

  周悦:第一阶段(早期矫正)主要是解决颌骨发育不调如上颌狭窄、下颌后缩,破除不良习惯,包括口呼吸、吐舌等,还有引导恒牙萌出方向,比如把埋伏牙牵引出来,这些治疗是恒牙列矫正无法替代的。

  到了第二阶段(恒牙列矫正),主要是排齐牙齿,精细调整咬合尖窝关系,精细协调面部美学,如微笑线。部分简单病例可能不需要二期矫治,但研究显示约70%的功能性矫治患者需二期治疗。

  【孩子矫正为什么建议做全周期管理?】

  周悦:全周期指的是从替牙期开始,一直到全部牙齿替换完毕,由医生在整个过程中做监控,去给小朋友的正畸给予规划的一个叫法。全周期的理念对于医生来说并不陌生,更多的是可以提醒我们的家长,孩子的矫正就像在不同年级要学习不同的课程一样,是需要分阶段的,每个阶段解决每个阶段的问题。

  比如,替牙列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骨骼,所以还有一些牙齿排列的问题可能是要留到恒牙列期去解决,并不是说我们做完早期矫治,换完牙就不需要矫正了,大部分孩子仍然需要恒牙列期的矫治。对于从一开始就已经明确了做完早期矫治后仍然需要在恒牙列期矫治的这一部分患者,我们可以考虑做一个全周期的管理,这样正畸治疗会有更好的连续性。

  【孩子矫正牙齿前,家长需要做些准备工作呢?】

  张程:首先是心理建设,帮助孩子调整认知。可以用绘本、视频等方式来讲解矫正的必要性,带孩子观摩同龄人的治疗过程,降低恐惧感,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比如跟小朋友签订正畸承诺书,给小朋友一定的奖励,让小朋友有参与感和仪式感。另外,还需要准备好治疗期间的清洁工具,包括牙刷、牙线、冲牙器、牙菌斑指示剂、正畸黏膜保护蜡等。

  【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做哪些辅助工作呢?】

  张程:首先要监督孩子的医嘱的执行,包括刷牙是否干净,还要按医生要求督促孩子足时佩戴矫治器、橡皮筋等装置,对饮食禁忌进行监管。复诊协同管理:提前整理问题记录表,提高就诊效率。另外就是行为与习惯的矫正,配合医生进行不良习惯干预,做肌功能训练。

  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要去给孩子治疗一些相关的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鼻炎等。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即使在矫正结束后也需要家长监督孩子进行长期的效果维护,包括按时按要求佩戴保持器,每半年左右复诊一次。因为取下牙套不代表治疗结束,保持器也是巩固治疗效果的必要手段。

  【哪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牙齿和脸型呢?】

  周悦:有很多这样的习惯,比如常见的吮指习惯,就是吃手指。长期吸吮可以导致上前牙前突(龅牙),后牙咬合不接触(开颌)。AAPD(美国儿童牙科学会)指南指出,吮指习惯持续到4岁以后,就能使开颌风险增加3倍。还有口呼吸习惯,也就是很多家长都听过的“腺样体面容”,它指面型狭长、下颌后缩。

  吐舌/异常吞咽习惯,就是舌头前顶牙齿导致前牙开颌,发音不清如“大舌头”。单侧咀嚼习惯,长期咀嚼侧的肌肉发达会造成面部不对称,而很少咀嚼的一侧容易形成“废用性龋齿”。咬唇习惯,咬下唇可导致上牙前突和下牙内倾,咬上唇可导致地包天,也就是前牙反颌。这些习惯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影响孩子牙齿和面型发育的大患。

  【不良习惯如何预防和纠正?】

  周悦:毫不夸张地说,从婴儿时期就要开始让小朋友养成正确的吸吮、吞咽习惯。一岁前按需母乳喂养,满足吸吮需求,避免平躺喝奶,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以促进鼻呼吸模式建立。6月龄后逐渐改用鸭嘴杯过渡。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让小朋友避免养成吐舌、异常吞咽、咬唇、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的纠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日常生活中去纠正,二是通过肌功能训练来纠正。比如吐舌和异常吞咽习惯就可以在生活中来纠正,最核心的是进食训练:后牙轻轻咬合,嘴唇闭合,舌背紧贴上腭,这时候试着吞口水,并检查舌位是否正确。另外还有舌定位训练,比如果酱定位、弹舌练习、抵抗训练等。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去学习这些方法。肌功能训练也有很多,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同时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

  【嘉宾简介】

  周悦

  新桥口腔成都总院正畸专科主任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

  主攻成人及青少年各类牙颌面畸形的固定及隐形矫治,善于结合正颌外科、牙周、种植、修复等进行多学科联合治疗。

  张程

  新桥口腔成都总院儿童早矫医生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

  擅长儿童和青少年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咬合诱导及颜面管理,儿童和青少年各类牙颌畸形的多学科联合个性化治疗及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